发布时间:2017-11-28
近日,作为第78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秋季)博览会的主论坛之一,2017年中国医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医疗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昆明举行。在“新时代共创健康中国”的大氛围下,业内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医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向。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军在会上表示,当前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与医疗的融合成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最大热点。我国同时启动了各项政策以鼓励药械创新发展。但是当前医疗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机制尚未健全,尚未形成真正成熟的产品和可落地的盈利模式,迫切需要全行业协调配合、努力创新,政产学研医结合,共同推动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助力抢占高端市场
当前,中国科技领域多项技术领先全球,尤其在人工智能领域,已成为世界重要研发力量之一。“中国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采用不同于传统发展道路的技术路线,实现‘变轨超车’,已在世界范围产生巨大影响。”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万遂人表示,“医学人工智能”就是这样一个新“轨道”。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正处在前所未有重要节点上,利好政策频出。“在优越的发展环境中,医疗器械企业更要审时度势,有所取舍,关注高起点的细分领域。”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姜峰表示,“传统的医疗器械领域,如大型影像设备等,需要有较深的工业制造积累,这对于相当一部分国内企业来说,是短时间内难以补齐的短板。但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与国外几乎同步,甚至更优。如果人工智能能与医学紧密结合起来,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将推动医疗器械产业的转型升级。”
“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超过15000家,但市场只占全球市场的5%。”姜峰表示,“进口替代”不只是在国内市场实现本土产品占主导,还要在国际市场抢占一席之地。这就要求本土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和质量起点,打破以往以低端产品低质、低价竞争的习惯,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思路作为产业提升的突破口,向全球高端市场进军。
“在相关部委出台的一些系列政策的催化下,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有望在技术研发、资金注入、优惠政策等方面获得更充足的支撑,‘十三五’期间或将迎来价值爆发。”张志军同时也提醒,“当前,就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和商业应用模式而言,还不能说完全成熟,需要积极研究探索,科学认证对待,在监管和应用方面严格把关,使其健康发展。”
落地困局亟待突破
人工智能使传统医疗设备拥有智慧的大脑,甚至可能类人思考,替代医生诊断等。“但在高精技术落地过程中,还有很多局限性,如大数据样本的应用仍摆脱不了‘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少智能’的桎梏。”经纶世纪医疗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余中表示。
方正证券产业金融部董事姜天骄也指出:“当前,医疗人工智能还尚未形成准确清晰的概念界定,表现出真假难辨的特征。有些企业只是把旧的产品换了一层新的华丽包装,并不是真正的医疗人工智能技术,这就需要投资者仔细甄别。”他介绍说,目前大部分医疗人工智能企业的多种服务形态,都在上一轮“互联网医疗”浪潮中出现过。当前,医疗人工智能服务并没有真正亮眼的创新项目,大部分产品还没有触及核心问题,即产品功能提升、商业模式转化、盈利模式可持续。
例如,健康管理、智能可穿戴设备、疾病预测等项目都面临着定义功能宽泛不清晰,患者支付意愿弱,低使用率,零回购率,数据获取困难,落地周期长等问题。
广州中山眼科中心白内障中心人工智能诊疗团队负责人林浩添对此感受颇深,该院开设了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智能诊断门诊,作为临床医疗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并未找到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老百姓接受并尝试的路径,仍处于免费使用阶段。“大众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如何,愿不愿意让机器看病?医疗新技术一定要真真切切地与医生、患者接触后,才能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
姜天骄认为,现在医疗人工智能还只是一个投资热潮,但如果只专注于产品,而不考虑实际落地的问题,或是只想炒作概念、借势而兴,结果往往是败兴而归。
着眼需求清晰定位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产品落地分为需求确认和技术实现两个方面。保证需求的真实稳定和可持续,刚性需求强度大、频次高,以及短时间内不会被替代,是商业模式落地和盈利模式可持续的基础和前提。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优质医疗资源难以下沉,基层医疗水平亟待提高。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手术导航、智能康复、体外诊断等领域与医疗器械深度融合,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慢病的管理、预防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在医疗体系和社会环境形成的刚需下,国内科技公司倾力探索,使我国医疗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阿里健康医疗AI引擎平台运营总监程晓介绍,由阿里健康研发的医疗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平台“Doctor You”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实际应用的远程影像诊断平台,可自动识别并标记可疑结节,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提升诊疗效率和准确率。目前已为河南、湖北、江西、四川等20多个省份的1600余家基层医院提供远程影像诊断咨询服务,每天中心多点执业医生的阅片量已超过4000名患者。未来,阿里健康还计划与更多医院、科研院校等机构合作,开发包括糖尿病、肺癌、眼底病在内的20种常见疾病的智能影像诊断引擎。
传统的医疗器械企业也已看到了医疗装备智能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单一模态到多模态,从定性到定量,未来的医疗设备将带有智能属性。”东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副总裁康雁表示,他们的团队从2005年开始探索第一代人工智能,一直致力于智能影像设备标准化研究。“必须要坚持网络化、智能辅助、临床专科化的战略,将传统医疗装备与影像智能辅助有机整合,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蓝韵实业有限公司有着清晰的市场定位,董事长张力华表示:“蓝韵医疗的主要市场是二级或二级以下医院。我们每年将15%的销售额投入研发,在取得的600多项专利中,超过一半都是自主发明专利。在智能医疗的发展趋势下,我们利用大数据平台,整合服务,不断开拓新市场,近年来三级医院客户比例明显提高。”“云图”是蓝韵医疗自主研发的云医疗平台,能整合所服务医院的设备数据,并与多家三级医院近千名专家签约联通,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辅助诊断服务,将优质的诊疗资源引入基层。
来源: 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