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到医院看病的患者所接触到的医疗器械,大到CT、伽玛刀、核磁共振仪、手术台,彩超。小到螺丝钉、手术缝合线、各种试剂,大部分都是进口货,目前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80%以上器械和耗材要依赖价格昂贵的进口或外资品牌,洋产品一统天下。
目前除了一些简单的消耗性材料和中医传统产品,国内三级医院一般都采用进口器材。即使是二级医院,也有三分之二的器材依靠进口。
国内医疗设备不敌进口医疗设备,症结何在?
一是设备的成交价不同:目前,一般国产医疗设备的价格仅为进口同类产品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高档次的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价格差距更大。与国外医疗设备相比,国产医疗设备的最大优势在于价格。所以,部分企业为降低价格片面地追求原材料和配件的低成本化,这很容易造成系统可靠性的降低和返修率的升高。质量不稳定当然会影响到用户使用国产医疗设备的积极性。同时低价使得国产医疗设备无多余的资金投入到研发中去,还有医疗器械研发周期长,投入大,市场风险大等原因使我国民族医疗器械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对未来的发展一筹莫展。
二是医疗器械定价和收费不合理:目前我国对高值医疗产品的价值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创新产品和仿制产品没有价格上的区别,最通用也是最方便的方法是按照产地原则(进口和国产)进行价格分类,这种简单的分类法无视医疗创新技术的价值,严重歧视自主创新品牌。
同时医疗服务收费不平等的价格政策制约了国产医疗设备产业的成长。有关部门在制定医疗设备使用收费时忽视了技术性能,而笼统地规定国产医疗设备收费低于同类进口产品。尽管进口医疗设备价格昂贵,但是由于医疗服务收费也昂贵,因此高投入后有高回报,能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对于已经商业化的医院来讲,无疑如同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将医院的采购行为首先指向了进口医疗设备,国产医疗设备在市场竞争中已经处于了劣势地位。
三是产业化水平不高,可靠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医疗设备新产品开发完成后,研发机构没有足够的后续资金投入,因而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技术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丧失,最终便无优势可言。不少民族创新产品已经达到甚至领先国际的技术。但是因为很大部分无适应的审评机制,造成先进技术在国内不能率先应用,通常是等到国外同类产品上市后国内才被准入,或者是形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七五”、“八五”、“九五”的15年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对医疗器械研发的投入仅为2700万元人民币,根本无法实现有效的技术转移,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医疗器械快速发展的瓶颈。
如何提高国产医疗设备的竞争力?有关专家认为,关键是要加大各方面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政府资金的投入,政府政策的扶持,各地权威医院对国产医疗器械自主品牌研发的积极参与,促进我国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品牌的完善和临床运用推广,再加上中国民族医疗器械企业自身的投入和市场开拓,三位一体的策略才能逐步改变进口品牌独霸高端市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