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轻、灵”作为市场上不少消费者品的发展趋势,给消费者带来了看得见的便捷,而这一优势也开始在医疗设备市场得以体现。从有病治病到无病防病,从医疗机构的排队检查到日常家庭的预防检测,都为当下流行的便捷式医疗设备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但同时有消费者对其功效和准确度产生质疑——究竟主打轻便的便携式医疗设备靠谱吗?
巨头发力医疗保健市场
便携式手机、便携式书包,可穿戴设备的大潮来临,而近年来随着有关科技的发展,“可穿戴”也在医疗保健中走俏。英特尔推出可以检测身体健康的T恤外、三星同时发布一款可穿戴医疗平台……甚至每年备受瞩目的各大电子展会上,可穿戴医疗用品都作为焦点吸引着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
据了解,这些看似并不起眼的便携设备尽管外观平平,却很有“内涵”,除了内部植入芯片可监测佩戴者自身体征数据,并通过蓝牙或无线传输到指定移动终端外,更将传感器和其他电子元件与软件服务相融合,为佩戴者提供一个相对更加准确的检测平台。“比如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一些类似于手表的便携式健康检测设备,这种'智能手环'预计在未来几年成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从事电子医疗设备开发的周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而记者还通过市场研究机构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看到,2013年中国将售出675万台可穿戴设备,2016年将快速增至7350万台;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规模为20.3亿元,预计到2016年将成长为拥有169.4亿元规模的巨大市场,可穿戴设备已成为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虽然先进但不很实用”
对健康的点滴关注让可穿戴医疗设备应运而生,并形成了一套“健康管理”的新型健康理念--随时掌握自身状态,进行完全个性化的自我管理。尽管这种技术和设备给不少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相对科学全面的数据,更省去很多去医院、挂号、问诊的繁琐,但仍有不少消费者表示,尽管这些产品具备先进的技术,但在使用过程中还有些不接地气。
“其实我觉得很多智能手环的功能都很容易被复制,比如索尼的一款能记录睡眠时间和跑步、走路距离,而这种功能很多智能手机都能实现,而且很多在检测过程中需要输入每天的饮食内容等等的资料和数据,长此以往也比较不实际,”一直想给父母购买一套类似设别的消费者李杰表示,自己在购买前进行细致的对比,并登陆很多用户论坛进行交流,但随着对其了解的越发深入,却觉得可穿戴医疗设备也存在很多的弊端,“比如在扫描食品条码来计算热量时,很多食品查不出来;想给老人购买,但操作相对复杂,屏幕又小,缺乏实操性……这些都是使用过类似产品的消费者反馈中的问题。”
普及尚需时日
7月29日,记者采访了就职于北京市延庆县卫生防疫站的业内人士付金枝,对于当下热度颇高的各类可穿戴的便携式医疗健康设备,付金枝表示肯定,“首先,这类设备可以有效协助用户收集相关的健康信息,并对其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这种检测对于很多病情的诊断时非常有必要的。另一方面,这种相对灵活和长周期的监测能够代替某些情况下的急诊和住院治疗,减少了消费者的就医次数,节约了人力和物力。” 就职于搜狐医疗的业内人士周峰也表示,尽管主打高科技的便携式医疗产品在实际操作时与消费者的实际生活仍有距离,但其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同样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方面也有很多,“首先,要想让其真正应用到正规的医疗市场,就需要先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系统和应用流程,除此之外操作和设计上也应在植入新技术之余尽量与目标受众特征相吻合,比如简化操作流程、增强舒适性等等,顺从用户的穿戴习惯等等,只有‘接地气’,才能让消费者并买账。”
最后,周峰提醒消费者,由于不少消费者对这些产品缺乏认知,因此不少商家容易对设备的功效过度夸张炒作。“一些商家为了达到宣传效果,甚至将设别的作用进行了‘神化’,其实这种设备目前多作为检测和核查某种疾病的辅助工具,对治疗等还没有太多涉及,消费者应事先进行了解,避免走入认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