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并分析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创新越来越受重视。“十二五”以来,《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等一系列有关医疗器械产业的政策频出,而每一项政策的“重头戏”都与创新不无关联。
2011年颁布的《规划》对于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和目标设定都是史无前例的。《规划》提出:突破20~30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形成核心专利200项;创制50~80项临床急需的新型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急救医疗器械产品;重点支持10~15家大型医疗器械企业集团;扶持40~50家创新型高技术企业;建立8~10个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基地和10个国家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示范应用基地;建立20~30个技术研发平台;新建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为进一步加快医疗器械产业创新步伐,鼓励医疗器械自主研发及应用,2011年11月,国家又专门启动“国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
2013年2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原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专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多年来四部委首次达成一致意见支持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与创新。《通知》最令人瞩目的亮点就是强调双向激励,即在资金分配上,既要支持生产企业,更要支持研制开发机构。
同年3月,四部委联合组织实施“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专项”。据悉,该专项聚焦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治疗设备、体外诊断产品领域,以整机研制带动核心关键技术、材料突破,并推动整机设备应用示范,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该专项重点支持三大领域、15个方面:一是医学影像设备,包括多排螺旋CT机、超导磁共振系统、高性能彩超系统、专科超声设备、PET-CT、PET-MRI、数字化X线机(DR)、电子内窥镜(软镜);二是治疗设备,包括图像引导放射治疗装置(加速器)、治疗型无创呼吸机、手术导航系统、血液净化设备、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三是体外诊断产品,包括全自动生化检测设备、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高通量基因测序系统。
2013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自主知识产权医疗器械、创新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的研发生产;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医学设备、材料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医疗器械重点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为进一步推动医疗器械创新,今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出台了《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今年3月,新修订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颁布,其增加了许多鼓励创新的内容。
“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形势喜人,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产值还是产品竞争力,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少、创新水平低、核心技术少。因此,创新将一直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科技部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据这位工作人员介绍,国家正通过产学研医技术创新联盟等多种形式,有效整合优势科技资源,系统地构建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体系,大幅提升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例如,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学术带头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中青年专家;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建立并完善重大产品、核心部件的研发联盟;加强医疗器械共性技术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医用电子、医学成像、物理治疗、体外诊断、医用材料、个性化设计和制造、可靠性保障等领域的多个技术研发平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医疗器械战略研究体系建设;加强区域创新和产业化基地建设等。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和卫生计生委正联手拟订“医疗器械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计划”,整个计划扶持资金为15亿元。 来源:中国制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