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被炒作了一年的“去医院化”终究成了一个没有上下文的伪命题,到底是医生包围医院还是医院辐射病人两种不同思路的创业想法和项目打的火热。比如轻问诊是否能够颠覆医疗,院外病历夹相比院际合作打通HIS谁更有优势?
其实说白了,不外乎两点:
1.政策开放程度,院内体制格局。医生何时可以报备后自由执业,医院如何强行挽留?保险公司以及国家医保何时介入?问责体系何时建立完善?
2.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本就不该一竿子打死。
轻问诊的分诊、导医以及挂号优势体现的非常清楚,如果还希望做到专业诊疗的效果,回到医疗本身的逻辑,当然需要专业支持,这样的支持可能是与线下诊所/医院合作,可能还要接入其他专业服务提供商。所以别将业务本身看成一个孤岛,而是想象力在哪里,以及平台本身是否具有把握资源、结构数据、合理溢价、业内权威的特质。
从医院出发的项目当然也有自己的一条路。如今医院已经不单纯需要一个技术团队搭建协作系统了,比如以前做HIS的团队现在和医院合作肿瘤科随诊管理平台。前者通过院际合作和科室合作建立整个云端体系,医院则通过平台积累癌症病患数据方便研究。
未来这样的合作还有很多,且科室相对医院更具灵活性。这样的技术团队也不单单只想帮医院做技术外包,而是从多个合作中积累品牌口碑和专科病症数据,后者也能带来其他的合作和收入。最终做大了,再将医生服务分散导出也未可知。
这时候要关注的并不是业务模式为何从医院出发,而是产品是否高效解决医生作业问题,病人体验能否提升,团队是否有与医院合作的资本/资源,以及扩张速度等。
讲到这里只是想说明,不论是农村包围城市亦或反之,最终的目的和趋势都是要提高健康医疗服务体验和作业效率,让病人拥有更高的自诊自律和医疗常识,更懂得自己的身体,让问诊流程中重复和标准化的部分IT化,将治疗服务手段个性化、数字化,最后解放原有的模式,但健康医疗底层逻辑不变。
且战役倒是一同说明了一个问题,带有分诊和轻诊目的的基础医疗管理,会成为第一个互联网化的成熟模式。
讲到标准化亦或是初级服务IT化,Lora Health和咱们之前讲到的One Medical倒是给了很好的示范(美国市场适用):所谓真正去医院化,医生自由职业的时代还需等待,我们将大部分专业医疗留给医院,基础医疗留给有资质的诊所和医生。
base在剑桥和Massachusetts的Lora Health将基础医疗放到自营的线下诊所,利用移动医疗平台来管理病人,减少用户等待时间,简化预约问诊流程,坚持效果付费。
其建立的本地化协作健康医疗平台,接入健康服务工具和推广工具,帮助诊所做Population Health Management,这些用户来自于公司员工、参与医保计划疾病预防的用户、商业保险用户和塔夫脱哈特利信托基金用户。
从这个角度来看,私立医院和遍地开花的医疗诊所连锁以及跨境房地产都有可能做这样的事情。Lora截止到去年运营了11个线下基础医疗诊所,计划在2015年增长一倍多。团队刚刚拿到了来自Foundation Medical Partners、Rice Management Company、GE Ventures、Khosla Ventures等投资的2800万美元新一轮融资。 来源: 36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