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互联网医疗”的概念被提出之后,互联网医疗一直处在人们视野的中心,几乎所有人都在感叹使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进行就医远比以往传统医疗的就医更加便利,更加省时省力。但在年轻人欢呼的同时,我们有没有考虑过新工具的使用对不同群体可能带来不公平的问题;而互联网医疗风行之后,又该如何实现对患者的持续管理?
2014年被称为中国的“移动医疗元年”,全国各地的大医院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开通了微信预约挂号和支付的服务,以简化就诊流程,减少患者的无效走动,从而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在新织就的流程下,患者只要手持可移动上网的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简单地点点手指,就可以轻松完成网上预约挂号和缴费等流程,甚至可查看医院停车位情况,按提示到药房窗口取药,查询检验报告。
如此轻松而便捷的“掌上医疗”确实能够有效缓解大医院就诊高峰期就诊人数过多、流程出现瓶颈的问题,但是,互联网对医疗行业的全面入侵在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抢夺了老年人应该享受到的医疗资源。
微信是年轻人的主战场,他们对微信的各种功能和便捷了如指掌,扫二维码、绑定信用卡、管理微信钱包、预约挂号、支付缴费等等,这些步骤都可以轻松实现。然而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些新科技手段却是难以触及的。
医院的医疗资源本就有限,却大多被操控着智能手机的年轻人所占据,而一大波现场排队挂号就医的老年人可能就成了移动医疗公司网络资源抢夺战的牺牲者。从这个角度而言,移动医疗缓解的是微信用户看病难的难题,而不是所有患者的就诊难困境。
以较早建设掌上医院的广东省佛山市为例,这些医院的就诊人群大部分为本地市民,不像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那样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患者,但市内的三甲大医院同样人满为患。自去年开始,佛山的几家大医院陆续开通了微信预约挂号和缴费服务,当地媒体对这几家医院的运行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微信挂号的主力军为20~25岁的年轻一族,其次是25~35岁的中青年人群,老年人使用微信为自己挂号、缴费所占的比例极低。
这是完全可以想见的事实。虽然也有部分“新潮老人”会玩微信,但这毕竟只是少数现象,多数老人行为保守,学习能力减退,难以学习新鲜事物,不能便捷地使用移动医疗服务,而他们恰恰是医院的老病号,患有各种急慢性疾病,需要定期找专家诊治。微信挂号与现场挂号同步、资源共享的设置,使得一些老人抢号根本“拼”不过网络一族,只能望“号”兴叹。
中国医疗市场已经进入了“大航海时代”,像微信挂号这样的科技产物无疑是便民服务,但从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老年人公平地享有医疗资源的权利应该得到保护,医院在提供此项服务的时候应更多地向老人这一弱势群体进行倾斜。
其实,让老人共同分享移动医疗带来的便利并不是无可作为的。比如说,在各个社区开展教老年人网上挂号的活动;医院可以安排志愿者现场为老人进行网上预约挂号登记;医院也可以为一些特需老人开通挂号的绿色通道等等。(来源:医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