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8-18
7月31日,西安市正式宣布启动未央区医联体项目,为全国医联体建设的“红七月”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该医联体是由长安医院(三级医院),联合2家二级医院和7家一级医院共同组成,旨在通过远程医疗平台的搭建,加强三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协作交流,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心医国际数字医疗系统(大连)有限公司是该项目远程医疗平台支持单位。心医国际认为,远程医疗的应用能够帮助医联体探索“急慢分治、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全新模式,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创新群众就医模式,大力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医联体建设进入爆发期 远程医疗企业频曝光
2015年4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3号)的文件。确立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医疗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要逐步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过去一个月,来自多家媒体的相关报道将医联体建设推上了舆论潮头。据不完全统计,7月份全国共有30余个医联体项目落地,比如:北京市“已建成38个区域医联体……预计2016年年底将建成50个左右,实现辖区居民全覆盖”;天津市“年内将建立10个医疗联合体”;青岛市“已建立142家形式多样的医联体……为基层提供服务12万余人次,实现双向转诊3680人次”;黑龙江省“年底前组建100个医联体,且在明年年底前全面推开城市与县(市)之间的医联体建设,实现全省县级公立医院全覆盖”……
医联体项目的密集建设,让一批优秀的远程医疗技术企业更加广泛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以西安市未央区医联体项目为例,为该项目提供远程医疗平台支持的心医国际就拥有一份时分亮眼的“履历”: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6月,该公司的远程医疗平台在上端医院建立了近40家国家级会诊中心,为中日友好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宣武医院国家远程卒中中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中心、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一系列优秀的国家级中心医院以及1100多家遍及全国的二、三级医院提供了远程医疗平台支持。
远程医疗驶入“快车道” 商业化运作或成下一步重点
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截至2015年3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89253个,其中医院2623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4603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5070个,其他机构3343个。记者调研多省市卫计委政策文件后发现,现在起到明年是医联体建设的稳步推进期。随着医联体模式广泛落地,远程医疗也正获得长足的发展,一位医疗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如果说此前远程医疗是以主动探索为主,那么现在医联体建设要整合如此大体量的医疗资源,可以说是倒逼远程医疗加速发展”。
机遇当前,远程医疗如何顺势而起呢?对于运作模式的探索将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课题。
国家卫生计生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卢清君表示,远程医疗是实现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和带动基层医疗发展的最有效率和最可实现的手段和工具,是实现分级诊疗的重要途径,是达到公益性医疗体制改革目标的“快车道”。然而,要达到全民健康的公益性目标,需要建立符合医学规律、符合经济规律、符合社会规律的远程医疗示范体系,需要建立一个可持续性的、可复制的、可独立运行的商业机制。通过远程医疗运行体系的纵向链条,带动技术供应产业的横向发展,就能形成医疗产业化、持续化、规模化的新格局,推动医疗产业整体发展。
卢清君主任分析,医联体最终是否可以落地生根,仅仅依赖政策的推动是不够的,需要国有公立医院发挥行业引领作用,顺势利导,主动融合数字医疗和信息产业新技术,建立符合医联体各方诉求的运行机制和体制;建立符合产业化发展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资源,填补行业发展的“短板”,补充政府投入的不足;建立“需求引导型的联合创新”机制,减少社会资源无序、无效、无为地向医疗领域投入的“跟风潮”。顺应社会不同阶层的医疗健康诉求,正确引导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对基本医疗保险形成补充格局,探索一条利用社会资源推动公益性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新路。
除了国家从政策层面、管理层面对远程医疗进行充分讨论研究,制定相关细则外,远程医疗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民间对于对远程医疗运作模式的探讨,以心医国际为代表的行业企业正在与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各级医疗机构联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远程医疗落地的典型模式。 (来源:中国数字医疗网